本文目录
更漏子·本意原文:
斜月横,疏星炯。不道秋宵真永。声缓缓,滴泠泠。双眸未易扃。霜叶坠,幽虫絮,薄酒何曾得醉。天下事,少年心。分明点点深。
更漏子·本意翻译及注释
翻译轮月西斜,横挂中天,星斗稀疏,烁烁闪闪。大地通明,四周悄然,秋夜漫漫,心忧难眠。独居斗室,凄清落寞,长夜难明,忧思无限。更漏声声,清冷缓慢,滴声每下,心愈茫然。遥望星空,心潮澎湃,辗转反侧,未曾合眼。枯黄秋叶,霜雪摧残,迎风而下,满目萧然。幽暗角落,秋虫啾啾,或长或短,持续不断,声声入耳,凄切哀怨。触景生情,悲秋伤感。岁月蹉跎,借酒浇愁,酩酊之后,醉而不醒,消除块垒,乐而忘忧。心有芥蒂,为国隐忧,薄酒一杯,易醉难求。少年之时,胸怀大志,精忠为国,心怀黎民。时局动荡,国势衰微,乏天无术,痛心悲愤。忧心如夜,点点加深。漫漫秋夜,难以入眠,借酒消愁也消不掉心中块垒。愁些什么呢,天下大事,儿女情长,都在胸中。
注释 1炯:明亮。2永:漫长。3滴泠泠:指漏壶滴水之声。4扃:门上钮环,喻闭门,引申为闭眼。
更漏子·本意评解
作者借「更漏」以抒情怀。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,为更漏声所恼。眼看着「斜月横,疏星炯」,感到「秋宵真永」。辗转反侧之状,溢于言表。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,更觉情意深挚,含蕴不尽。诗词作品:更漏子·本意诗词作者:【清代】王夫之诗词归类:【婉约】、【秋天】、【写景】、【抒怀】
更漏子·本意
唐。李煜(又或温庭筠)
花外漏声迢递。
惊塞雁,起城乌,
画屏金鹧鸪。
香雾薄,透重幕,
惆怅谢家池阁。
红烛背,绣帘垂,
梦长君不知。
①迢递:远远传来。
②画屏:有画的屏风。
③香雾:香炉里喷出来的烟雾。
④谢家:西晋谢安的家族。这里泛指仕宦人家。
⑤红烛背:指烛光熄灭。
⑥梦君君不知:又作“梦长君不知
这首词描写古代仕女的离情。上段写更漏报晓的情景,下段述夜来怀念远人的梦思。
先以柳丝春雨,花外漏声,写晓色迷朦的气象。再写居室禽鸟为之惊动的情景。不独城
乌塞雁,即画上鹧鸪,似亦被惊起。这种化呆为活、假物言人的写法,实即指人亦闻声
而动。夜来怀人,写薰香独坐之无聊,灭烛就寝之入梦。通首柔情缱绻,色彩鲜明。
更漏子·本意
作者:王夫之
斜月横,疏星炯,不道秋宵真永。声缓缓,滴泠泠,双眸未易扃。
霜叶坠,幽虫絮,薄酒何曾得醉!天下事,少年心,分明点点深。
“斜月横,疏星炯”是环境描写,烘托出悲凉的氛围,也为下文作铺垫。有漏壶滴水声、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。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,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。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。“双眸未易扃”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,难以入睡的。“双眸未易扃”与“不道秋宵真永”前后呼应,正是作者彻夜难眠,才感到秋夜漫长。
结构上,承上启下,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,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。
“薄酒何曾得醉!”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,词人借酒消愁,却不能醉。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。通过“天下事,少年心,分明点点深”这些诗句,表达了忧国忧民情,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。通过“薄酒何曾得醉”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、深。
全词格式工整对仗,上片写景,下片言志。作者秋宵长夜难眠,以酒求醉、求眠不得,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,作者借“更漏”以抒情怀。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,为更漏声所恼。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,更觉情意深挚,含蕴不尽。
“更漏子”调名本意即为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。
唐人称夜间为“更漏”,杜甫《江边新乐诗》:“余光隐更漏,况乃露华浓。”许浑《韶州驿楼》诗:“主人不醉下楼去,月在南轩更漏长。”此调创于晚唐,而温飞卿最擅其词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“庭筠工于造语,极为绮靡,《花间集》可见矣;《更漏子》一词尤佳。其词云:‘玉炉香,红蜡泪。’”飞卿传者有两首,而所咏又俱本意,调名创作,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。毛氏《填词名解》亦云:“唐温庭筠做《秋思词》,中咏‘更漏’,后以名词。”
唐人诗歌中屡见“更漏”,但作为词调名的“更漏子”,却是始于晚唐温庭筠,温庭筠最擅其词,用此调咏更漏,故而得名。《钦定词谱》卷六:“更漏子,此调有两体,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。唐宋词最多。《尊前集》注:大石调。又属商调。一百四字者,止杜安世词,无别首可录。”此调宋代贺铸词,有“江南独倚楼”之句,故又名“独倚楼”;又有“翻翠袖,怯春寒”之句,故名“翻翠袖”;又有“付金钗,平斗酒”之句,故名“付金钗”。金代丘处机词,名“无漏子”。
更漏子,词牌名,又名“付金钗”“独倚楼”“翻翠袖”等。以温庭筠《更漏子·玉炉香》为正体,双调四十六字,前段六句两仄韵、两平韵,后段六句三仄韵、两平韵。另有双调四十六字,前后段各六句,两仄韵、两平韵;双调四十五字,前段六句两仄韵、两平韵,后段六句三仄韵、两平韵等变体。代表作品有温庭筠《更漏子·柳丝长》、韦庄《更漏子·钟鼓寒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