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次朔方(客舍并州已十霜)(客舍并州数十霜意思)

  本文目录

  

  1. 《旅次朔方》这首诗的意思
  2. 旅次朔方 / 渡桑干原文_翻译及赏析
  3. 刘皂《旅次朔方》) 的翻译
  4. 《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》古诗原文及译文

  【年代】:唐

  【作者】:刘皂——《旅次朔方》

  【内容】

  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
  无端更渡桑乾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
  【译文】

  寄宿在并州这个异乡,

  熬过了漫长的十度秋霜,

  可游子的似箭归心哪,

  竟无时无刻不射向咸阳。

  命运之神偏偏如此乖张,

  没来由又把我抛到了桑干河上,

  到底何处是自己的家园?

  我反倒思念起并州那个地方。

 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。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,十年积累起的乡愁,对于旅人来说,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所以每天每夜,无时无刻不想回去。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。诗人由山西北部(并州、朔方)返回咸阳,取道桑乾流域。无端,即没来由。更渡,即再渡。这“无端更渡”四字,乃是关键,要细细体会。十年以前,初渡桑乾,远赴并州,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没有说。而十年以后,更渡桑乾,回到家乡,又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说了,说是没来由,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。果真如此吗?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只好千里迢迢,跑到并州作客,而十年过去,一事无成,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。但是,出乎诗人意外的是,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,对于自己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负担,而万万没有想到,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,在这久客之中,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。事实上,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,所以当再渡桑乾,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,另外一种思乡情绪,即怀念并州的情绪,竟然出人意外地、强烈地涌上心头,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,而“无端更渡”以后,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。这时,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,“忆咸阳”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,而且“忆咸阳”和“望并州”在作者心里,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,也难于断言了。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,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,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,互相映衬,宛转关情。

  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——唐代·刘皂《旅次朔方/渡桑干》旅次朔方/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
  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思乡译文及注释

  译文

 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,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著故乡咸阳。

 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,千里迢迢渡过桑干河,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。

  创作背景作者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旅居并州十年,但一事无成,于是便返回家乡。但是当作者渡过桑干到达朔方,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,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。在惆怅之际,写下了这首诗篇。鉴赏

  在许多诗集中,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,其实是错误的。因为贾岛是范阳(今北京市大兴县)人,不是咸阳(今陕西省咸阳市)人,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,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。又此诗风格沉郁,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。《元和御览诗集》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。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,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,《元和御览诗集》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。因此定其为刘作。

  此诗题目,或作《渡桑干》,或作《旅次朔方》。前者无须说明,后者却要解释一下。朔方始见《尚书·尧典》,即北方。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,始见《诗经。小雅。出车》。西汉置朔方刺史部(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,所辖有朔方郡),与并州刺史部(当今山西省)相邻。桑干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,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。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,桑干河由东北而西南,流经河东道北部,横贯蔚州北部,云、朔等州南部。这些州,当今雁北地区。由此可见,诗题朔方,乃系泛称,用法和曹植《送应氏》“我友之朔方,亲昵并集送”一样。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,具体地说,乃是并州北部桑干河以北之地。

  刘皂: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)人,贞元间(785—805)在世,身世无可考。《全唐诗》录存其诗五首。

  刘皂

  落帆逗淮镇,停舫临孤驿。浩浩风起波,冥冥日沉夕。人归山郭暗,雁下芦洲白。独夜忆秦关,听钟未眠客。——唐代·韦应物《夕次盱眙县》

  夕次盱眙县

  落帆逗淮镇,停舫临孤驿。浩浩风起波,冥冥日沉夕。

  人归山郭暗,雁下芦洲白。独夜忆秦关,听钟未眠客。唐诗三百首,写景,抒情思乡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(鬓毛衰一作:鬓毛催)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——唐代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》

  回乡偶书二首·其一

 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(鬓毛衰一作:鬓毛催)

  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唐诗三百首,国小古诗,思乡,感慨,伤老早教古诗100首松下茅亭五月凉,汀沙云树晚苍苍。行人无限秋风思,隔水青山似故乡。——唐代·戴叔伦《题稚川山水》

  题稚川山水

  松下茅亭五月凉,汀沙云树晚苍苍。

  行人无限秋风思,隔水青山似故乡。山水思乡

  《旅次朔方》

  -

  诗词正文

  客舍并州数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
  无端又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似故乡。

  《旅次朔方》

  -

  注释

  ①旅:旅行。

  ②次:临时住宿。

  ③朔方:古都名,自西汉始建,至唐代,辖区多变,治所不一。桑干河以北,属朔方地区。

  ④舍:居住。

  ⑤并州:即今太原一带。

  ⑥十霜:一年一霜,故称十年为“十霜”。

  ⑦咸阳: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。

  ⑧无端:没有缘由,不知为什么。

  ⑨桑干水:即桑干河,源出西北部管涔山,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。相传,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,故有此名。

  《旅次朔方》

  -

  译文

  在并州客宿已经过了十年,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咸阳。

 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千里迢迢度过桑乾,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。

  《旅次朔方》

  -

  创作背景

  作者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旅居并州十年,但一事无成,于是便返回家乡。但是当作者渡过桑乾到达朔方,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,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。在惆怅之际,写下了这首诗篇。

  古诗全文如下:

  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
  无端更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
  【翻译】

  外出在并州已经十年啦,想回家的心每天每夜都想着故乡咸阳。我无故再一次渡过桑干河,回过头来望望并州,那里真像我的故乡啊。

  【赏析】

  此诗题目,或作《渡桑干》,或作《旅次朔方》。前者无须说明,后者却要解释一下。朔方始见《尚书·尧典》,即北方。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,始见《诗经·小雅·出车》。西汉置朔方刺史部(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,所辖有朔方郡),与并州刺史部(当今山西省)相邻。桑干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,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。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,桑干河由东北而西南,流经河东道北部,横贯蔚州北部,云、朔等州南部。这些州,当今雁北地区。由此可见,诗题朔方,乃系泛称,用法和曹植《送应氏》“我友之朔方,亲昵并集送”一样。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,具体地说,乃是并州北部桑干河以北之地。

 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。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,十年积累起的乡愁,对于旅人来说,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。所以每天每夜,无时无刻不想回去。无名氏《杂诗》云:“浙江轻浪去悠悠,望海楼吹望海愁。莫怪乡心随魄断,十年为客在他州。”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,但情绪相同,可以互证。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。诗人由山西北部(并州、朔方)返回咸阳,取道桑干流域。无端,即没来由。更渡,即再渡。这“无端更渡”四字,乃是关键,要细细体会。十年以前,初渡桑干,远赴并州,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没有说。而十年以后,更渡桑干,回到家乡,又是为的什么呢?诗中说了,说是没来由,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。果真如此吗?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,图谋出路,只好千里迢迢,跑到并州作客,而十年过去,一事无成,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。

  但是,出乎诗人意外的是,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,对于自己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负担,而万万没有想到,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,在这久客之中,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。事实上,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,所以当再渡桑干,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.时候,另外一种思乡情绪,即怀念并州的情绪,竟然出人意外地、强烈地涌上心头,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。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,而“无端更渡”以后,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。这时,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,“忆咸阳”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,而且“忆咸阳”和“望并州”在作者心里,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,也难于断言了。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,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,而又以现在桑干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,互相映衬,宛转关情。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,读到这首诗,请想一想吧,难道自己不曾有过这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吗?